新春佳节口碑最好的期货配资平台,暖阳洒在阎良区振兴街道谭家村,整个村子沉浸在一片喜庆祥和的氛围中。2月4日,记者踏入这片土地,一进村,一股浓郁醇厚的大酱香味便幽幽飘来。
春节期间,不少人专程赶来,只为买上几罐谭永峰亲手制作的大酱,与亲人分享这份独特的年味。
山东传统大酱香飘移民村
谭家村是陕西山东移民第一村,村民们大多保留着山东老家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传统。而谭永峰家的山东大酱,正是村里人过年时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一味。每到过年,家家户户的餐桌上都少不了这一口大酱,蘸葱卷饼、拌菜下饭,那独特的酱香总能为新春的饭菜增添一抹别样的风味。
在谭永峰的家中,记者看到了他的“晒酱场”,一楼院落和二楼楼顶上整齐摆放着800多盆酱缸,场面颇为壮观。目前,谭师傅正在进行晒豆环节,只见他穿梭在院落中间,仔细查看用纱布包裹着的酱豆。
展开剩余75%“我们的大酱配料很干净,只有盐、黄豆、生姜和水,但是越简单的配方对原料品质的要求就越高。”谭永峰说,大酱制作需要特定的黄豆品种,他通过“土地流转”承包村里的闲置土地用于种植黄豆。通过几年的发展,种植面积也从最初的20亩扩大到现在的80余亩。
谭永峰介绍,制作大酱的第一步是选豆,必须选用颗粒饱满、色泽金黄的优质黄豆。黄豆经过清洗、浸泡、蒸煮后,放入特制的酱缸中发酵。发酵过程中,温度的把控是关键。每天,他都要仔细观察发酵床的温度变化,适时翻动酱料,确保每一缸大酱都能均匀发酵。
“温度高了,酱会发酸;温度低了,酱又不够香。”在谭永峰眼里,制酱是一门需要耐心和细心的手艺,稍有不慎,就会影响成品的口感。为了掌握这门技艺,他花费了多年时间,不断摸索和改进。他用上等的原料和精湛的手法,将时间的馈赠融入每一罐大酱中,为移民村的百姓带来一份记忆中的年味。
山东大酱在阎良“新生”
“早些年我一直在北京工作,后来发现随着时代的发展,城里人对于特产、非遗、传统饮食的兴趣越来越浓厚。”谭永峰说,他选择回乡创业,就是想着和爱人一起把家里的酱坊发扬光大,让传统的大酱也走上大城市居民的餐桌。
2015年,谭永峰归乡后,不远千里多次前往祖籍山东,拜访当地的大酱制作老师傅,虚心请教。回到谭家村后,谭永峰并没有满足于传统的制作方法。为了让大酱更好地适应本地人的口味,他结合当地的地域特色,研发出多种新口味的大酱,如香辣味、蒜香味、西瓜味等,这些新口味一经推出,便受到广泛欢迎。
记者在谭永峰家采访时,遇到了前来购买大酱的陈先生。陈先生在外地工作,平时只有逢年过节才会回到家乡。假期即将结束,他特意赶来购买大酱。“这大酱对我来说,就是家乡的味道,是故乡专属的情怀。每次在外地吃到家乡的大酱,就感觉像回到了家一样。”他说。
酱缸里焕发的乡村新“经济”
随着谭永峰家大酱的名气越来越大,订单量也日益增多。为了满足市场需求,谭永峰开始扩大生产规模。他聘请了同村18位妇女一起制酱,为村里的姐妹们提供了在家门口就业的机会。这些妇女经过谭永峰的培训,很快掌握了大酱制作的基本工艺,成为了谭永峰的得力助手。
61岁的张娥与谭永峰是邻居,已经在酱坊工作3年。说起这些, 她很开心: “我有健康证,但是年纪大了,出去打工又远又没有人要,现在在家门口就能挣点零花钱,每天翻翻酱,洗洗纱布,真的挺好。”
随着酱缸越来越多,自家的院子已经放不下,谭永峰租用邻居家的房顶露台口碑最好的期货配资平台,搭建了一座“邻里桥”,将闲置房顶、宅院化零为整,变成一座空中“晒酱场”,既可以节约资源,又可以通过租赁增加一些村民的收入。这个想法得到邻里的大力支持。他笑着说:“这就叫‘院落经济’,充分利用村里的闲置资源,大家一起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。”
发布于:北京市